形象识别系统
南华大学理念识别系统

学风——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原文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即广博地学习。《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要做到博学,没有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是不可能的。“学然后知不足”,博学可以开拓视野,减少偏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性。因此,只有加强知识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与思想境界。

审问:即详细探问。王充在《论衡·实知》篇提到“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杨万里提到的“学不化,非学也”,都是论述做学问中“学”与“问”、“问”与“知”的关系。屈原在诗歌《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00多个疑问;朱熹在描述人们认识过程中提到“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问题和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慎思:即缜密地思考。《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而只空想,不读书不但难以增长知识,还会使疑惑不解的问题越积越多。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解释说:“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辩。”从认识论的观点来说,对世间事物的认识,通过大脑缜密思索和逻辑推理,经过对认识的归纳和演绎,才会使朦胧的知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是非曲直当则自见。

明辨:即明晰地辨察。朱熹在《中庸·或问》中提出:“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这就是说,通过明晰的辨察,经过理性的思维,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结论后,还要经受实践检验,如无所差错,应不必犹豫而付诸实行。明辨实质上是辨明是非,辨明是非有助于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博学是启迪思想的基础,审问、慎思、明辨是认识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几个阶段,层转层深,“学、问、思、辨”的过程,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融会贯通获得真知灼见的过程。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是我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大学生应遵循的学习风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