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识别系统
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导入模型

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以春笋为导入模型。春笋从里至外共有三层,分别代表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行为和视觉三部分。春笋的中心层“虚怀若谷”,体现了春笋的虚心、气节,是春笋的灵气之所在,代表南华大学的精神特征,是核心的提炼,是南华人的共同价值观。中间层是春笋的主体,是春笋灵与肉的结合机体,代表学校行为规范,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外层是春笋的“外衣”,是学校理念设计的寄托,是行为设计的内在归宿,是大学形象设计的物质载体,代表学校形象的个性化。

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以春笋为导入模型,这是因为:

第一,春笋是盎然生机的象征。

在春天来临之际,春笋破土而出,旺盛生长,展现出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宋代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成语“雨后春笋”,则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尤指事物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在这里,我们以春笋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机象征南华大学人才培养累累硕果的美好景象。

第二、竹子是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人们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